在我国,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,天气温暖,草木飘香,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,也有人称之为“乞巧节”或“女儿节”,是我国传统节日中较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。在潮汕地区,七夕又叫女儿节。“祭公婆神”、“出花园”、“走仔会”这些都七夕潮汕特有的习俗。
“十五成丁,十六成人”,传统的潮汕人认为,小孩子在15岁(虚岁)之前是一直生活在“公婆神”保护下的“花园”里,当15岁时,无论男女,都必须在七月初七这一天举行“出花园”仪式。“出花园”这一天孩子要穿新衣,脚着红木屐。其仪式是将三牲果品合凑成四件、八件或十二件,陈置在俗称“胶掠”上,请出公婆神的神炉,由“出花园”的孩子跪拜,拜毕,以后就不再拜了。“出花园”的孩子要穿新衣,穿红皮屐,男孩要吃公鸡头,女孩要吃母鸡头或鸭头。澄海、潮安、饶平等地习俗要用12样鲜花泡水给“出花园”者沐浴,揭东、普宁、惠来等地要让孩子吃猪肠猪肚,俗称“换肠肚”。中午进餐时,备办丰盛的午餐,有肉、三鸟蛋,共十二道菜。青菜以厚合、青蒜等为主,其意是吃了厚合,“出花园”后处处“**”;青蒜,长大后能算会除,聪敏伶俐;芹,是终身勤劳。“出花园”者的座位也是有讲究的,这一天,他(她)用餐坐上正位,鸡头朝着他(她),别人不可动熏由“出花园”者自吃,鸡头便成了“出花园”者的专利,其意是长大后能出人头地,兴旺发达。“出花园”前几天,亲戚们都会来送礼,一般都是送来一串生猪肉、八粒鸡蛋,还有一件新衣服。礼物是给“出花园”的主角的,父母一般都会把衣服收下,再收一点猪肉,两粒或四粒鸡蛋,其余的作为回礼返还送礼人。现在就简单多了,直接包个红包,送钱由父母操办。
七月初七在潮汕地区还被称为“女儿节”。凡是出嫁后生了小孩的“走仔们”(潮汕话称女儿为“走仔”),在这一天都会回娘家省亲,称之为“走仔会”。这一天清早,“走仔”们纷纷穿上新衣随夫携儿,带上孝敬双亲的礼物回娘家省亲。现在也一切从简单了,有的提前几天就直接在家里煮好了甜汤送来给父母吃,我大姑小姑更简单,一人包一个红包,让老人自己想吃什么买什么。

祭“公婆神”是潮汕民间七夕节的另一重要活动。旧社会生产力低下,医疗条件差,而小孩子又是容易生病的群体,很多小孩生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夭折。所以,祭公婆神在潮汕民间十分盛行,是人们祈求平安的一种表现。
传说:这神祗的前身是皇子的奶娘,死后被封为少年儿童的保护神,主管人间婴幼儿的生命和健康,并尊敬地称她为“阿婆”。后来人们把“阿婆”当作儿童的救护神来膜拜。相传阿婆是在七月初七日死的,按理说,本来这一天是“阿婆”的忌日,而人们却称此日为阿婆成为神的生日(民俗讳死)。每年这一天,有未成年孩子的家庭,便将阿婆的神灵请至家中供奉祭拜,至孩子十五岁“出花园”方才结束。澄海、潮安一带则传说,从前有一妇人,丈夫常外出谋生,她竟在家与人通奸。一次被她丈夫回家撞见,怒不可遏,把她和奸夫双双杀死,这天正是七月初七日。因他怕被人发觉,便把尸体埋于眠床下土中。那知死者阴魂不散,在家中作祟,把他续娶的妻子所生的几个孩子都弄死了。后来,丈夫只得为这对死者设立神位,每年七月初七奉祀祭拜,生下的小孩才得安生。此事一传开,便家家效仿,祈求公婆神庇佑孩子而流传成俗,公婆神也从要弄死小孩的恶鬼变成为保护小孩的神灵了。每年七月初七日成为祭日,称“公婆生”。
来源:网络
持续关注宝城茶叶、速度转发小伙伴,“宝城茶叶”官方微信:bctea1978,更多优惠活动陆续来袭!
阅读原文进入幸运大抽奖
购买咨询客服微信号:bccy1978